跳转到内容

搜索结果

查看(先前20次 | )(20 | 50 | 100 | 250 | 500
  • 挹娄的缩略图
    ,東汉至北魏前定居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 两汉时期他们是继肅慎后生活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東汉以来他们是夫餘臣民,扶餘对他们课以重税,魏黄初三年叛。扶余多次發兵鎮压终不能服。魏明帝与魏元帝时代也有進贡,在北魏前也有向中原進貢,唐代属黑水部,一直生活到渤海时代被渤海人統治,在辽代屬五
    4 KB(706个字) - 2024年3月6日 (三) 09:29
  • (有人說張廣才嶺),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松花江)。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扶餘的起源地位於今日中國吉林省的松花江流域,遼寧省昌圖縣、洮南市以北,至黑龍江省雙城市以南,皆其國土。今昌图縣之扶餘城即古扶餘王所居。扶餘最強盛之時,南達高句麗、東達、西接鮮卑,方圓約二千里(中國三
    11 KB(1,779个字) - 2024年4月9日 (二) 08:27
  • 勿吉的缩略图
    勿吉 (重定向自勿吉
    550年)路途断絶。 又名㒝羯(讀音同“襪揭”)。居住于現在松花江、長白山一带。肃慎、的后裔,唐代靺鞨的前身。唐代东北各通古斯族[需要解释]统称靺鞨[來源請求]。其中白山靺鞨、粟末靺鞨与濊貊族关系较近,后来建立渤海。虞靺鞨是汉代主体民族的后裔,辽金时称胡里改,即明朝建州女真(清代满洲)的主源。号室靺…
    3 KB(479个字) - 2024年3月5日 (二) 14:21
  • 肃慎的缩略图
    肃慎 (分类渤海
    隃限,越海為田。” 郭璞注:“肅慎,名,在海外也。” 顏師古注:“邪讀為左,斜,謂東北接也。” 《後漢書·傳》:“,古肅愼之也,在扶餘東北千余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及。” 《晋書·四夷传》:“……肃慎氏,一名。在不咸山北。”…
    13 KB(1,937个字) - 2024年5月15日 (三) 10:59
  • 沃沮的缩略图
    沃沮 (分类原三時代)
    从海上的进攻。的语言与高句丽和沃沮不同。据隋书卷81中称新羅,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爲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
    4 KB(681个字) - 2024年3月11日 (一) 12:23
  • 靺鞨,即虞部,一说“虞”即“”转音。是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十六部中的一部。 其族源悠远,源于东汉到两晋时之,该部落位于渤海与黑水部之间,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至富锦县一段的松花江流域。一说在乌苏里江左右,大体在今兴凯湖以东至日本海之地,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捷尔内伊至奥耳加一带。虞
    1 KB(202个字) - 2021年8月11日 (三) 11:53
  • ,又名縛、縛,或稱扶、符、傅羅、博羅,是《呂氏春秋》中記載的一個古代國家,據考古認為其故地位於現代廣東惠州博羅縣。 據戰國時《呂氏春秋》云:「揚、漢之南,百越之際……縛、陽禺、驩兜之,多無君」;而東晉王嘉亦於《拾遺記》中記載「……七年。南陲之南,有扶」。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先秦…
    950字节(155个字) - 2024年3月27日 (三) 13:59
  • 豆莫婁的缩略图
    豆莫,6至8世纪生活在嫩江与烏裕尔河的扶餘遗民。豆莫操扶余语系。 高句丽滅扶余后一部分北扶余人来到这里生活,渤海时置铁利府,在金代后不再有人提及他们。 大致上保留了扶余遗俗[來源請求]。 法俗嚴峻:殺人者死,家人為奴婢,通姦的婦人處死,屍體置樹上,家人要贖回者需交納牛馬。 傳朗云, 楊楊, 《東北民族史略》…
    872字节(159个字) - 2024年1月4日 (四) 08:43
  • 粟末靺鞨的缩略图
    肃慎(挹娄)人曾与高句丽发生冲突而高句丽将肃慎六百余家迁往夫余南乌川。《晋书·肃慎传》说:“肃慎一名,在不咸山(今长白山)北。”晉朝时人已到达今延边地区。又据考古界提供的资料看,高句丽于东晋时期在今延边地区的东南部修筑了为防备人南侵的“边墙”、“长城”,其中一段位于珲春平原北部山丘上,东自哈达门乡太平村西…
    3 KB(671个字) - 2020年4月10日 (五) 04:46
  • 安邊府 (重定向自琼州 (渤海)
    安边府,渤海设置的府。 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奥尔加。在故地。下辖安州、琼州。辖境约当今滨海边疆区南部等地区。天显元年(926年)三月,契丹人攻克安边府。辽朝沿置,改为安定府,后废。…
    633字节(58个字) - 2023年2月16日 (四) 14:14
  • 安州,渤海的安边府所领二州之一。为府治。 安州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奥莉加。在故地。辖境约当今滨海边疆区南部等地区。安州是渤海安定府附郭州,《新唐书》卷219《渤海传》作安边府,“安边府领安、琼二州。”安州当为安边府的首州,与府治同地。天显元年(926年)三月,辽攻克安边府。辽废安州,改安边府为安定府。…
    777字节(124个字) - 2018年4月6日 (五) 04:01
  • 渤海語的缩略图
    渤海語 (分类渤海文化)
    是粟末靺鞨、白山靺鞨等部建立的多民族国家,它们的前身是和勿吉,《三国志·魏书·烏丸鮮卑東夷傳》:“……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北史·四夷列传(卷94)》:“勿吉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言語獨異。”看来,靺鞨语在当地是很独特的。另外,渤海
    5 KB(705个字) - 2024年5月3日 (五) 16:31
  • 定理府的缩略图
    定理府 (分类渤海的府)
    定理府,中国古代的府。 渤海置,治所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下游三道河子渤海古城,一说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游击队城。在故地。下辖定州、潘州。辖境约当今黑龙江林口县和滨海边疆区南部等地区。辽沿置,后废。…
    760字节(59个字) - 2021年5月13日 (四) 12:59
  • 黑龙江历史的缩略图
    )在浑江流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游(即古朝鲜人,乐浪夷)。东濊是分布在今朝鲜江原道。 肃慎,秦、汉时被称为“”、“勿吉”。 双鸭山市发现的‘炮台山遗址群’被鉴定是满族先祖人所建。凤林古城、炮台山遗址被认定为黑龙江历史上最早的人的都城。人已经以农业为生,但也狩猎,曾向三时代的魏
    11 KB(1,923个字) - 2024年4月1日 (一) 19:54
  • 靺鞨的缩略图
    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 漢以來臣屬扶餘是在黃初中脫離扶餘),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扶餘、高句丽、百济在內五十余遣使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准许其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
    12 KB(1,962个字) - 2024年4月7日 (日) 05:53
  • 据有关文献记载,商周时期活跃在这一地区的,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文献的肃慎族,两汉时改称。有人考证的活动地带是今依兰县。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到了辽,这里的居民建立了著名的五部。 此外,胡里改路由於所轄範圍廣大,居民還包括黑龍江下游的吉里迷人、烏底改人等部族。…
    3 KB(468个字) - 2023年11月2日 (四) 07:24
  • 牡丹江的缩略图
    牡丹江 (重定向自
    今牡丹江取代長城,成為冬小麥種植的北界。 牡丹江流域历史悠久,从商朝到隋朝的2300多年间,这里是满族祖先肃慎、、勿吉等部族的居住地。牡丹江在唐代称忽汉河,粟末靺鞨在此兴起,建立渤海,首府上京龙泉府位于今牡丹江右岸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境内。牡丹江《辽史》称斡朗改,《金史》作呼里改江,元代称忽尔哈…
    6 KB(488个字) - 2023年5月11日 (四) 00:49
  • 蓋馬高原的缩略图
    000公里,佔去當今北韓領土的三成。西蓋馬高原為狼林山脈以西的大片高地,但由於地勢較低,通常不被認可。本文中的「蓋馬高原」皆指東蓋馬高原。 范曄.  《後漢書 卷一百十五 東夷》. 维基文库. 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北與、夫餘,南與濊貊接。  蓋馬高原 北朝鮮電力事情…
    4 KB(261个字) - 2022年11月22日 (二) 17:26
  • 東扶餘的缩略图
    東扶餘 (重定向自东夫余
    子都很恨朱蒙。尽管金蛙王尽力保护朱蒙,朱蒙最终还是跑到卒本扶余,并建立高句丽。有人說阿蘭弗勸解夫去的地方是朝鮮以南咸興一帶,那裡是地宜五穀的東海之濱,正與東扶餘地理相合。(大韓疆域考·濊貊考) 解夫(해부루;前86年-前48年) 金蛙(금와;前48年-前7年) 帶素(대소;前7年-22年) 曷思(갈사;22年-65年)…
    7 KB(953个字) - 2024年3月5日 (二) 14:00
  • 渤海国的缩略图
    926年、以粟末部為主的靺鞨族君主制、多民族王国,建国者为大祚荣。渤海的前身为现今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东南部地区各时期的“高句丽”、“肃慎”、“”、“沃沮”、“勿吉”、“靺鞨”等多个地方民族部落或政权。 渤海在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督…
    92 KB(14,752个字) - 2024年2月27日 (二) 16:09
  •   唐虞〈息慎氏地〉周〈肅慎氏地〉秦〈同〉漢〈地〉隋〈越喜地〉唐〈富州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屬懷逺府〉遼〈銀州富軍太祖置治延津縣兼領新興永平二縣屬東京道又興州中興軍雙州保安軍貴德州寧逺軍貴德縣俱屬東京道〉金〈新興縣皇統三年廢州省延津二縣入新興徙新興治屬咸平府又
  • 作為失败方的呼韓邪單于在一番爭論後,决定向南方的漢稱臣以换取幫助,率部眾南移附塞,遣兒子右屠耆王攣鞮銖渠堂入朝漢,郅支骨都侯單于得到弟弟呼韓邪單于附漢的消息後,為防止呼韓邪單于得到外援,亦遣兒子右大將攣鞮駒于利受入朝漢。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春,右屠耆王攣鞮銖渠堂與右大將攣鞮駒于利受分别代表匈奴帝國入朝漢
  • 规范字(简化字):矢(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 傳統字:[[]](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 字标准字体:[[]](台湾) 香港标准字形:[[]](香港、澳门) 官話 (拼音):lóushǐ (注音):ㄌㄡˊ ㄕˇ 官話 (現代標準漢語)+ 拼音:lóushǐ 注音:ㄌㄡˊ ㄕˇ 通用拼音:lóushǐh
查看(先前20次 | )(20 | 50 | 100 | 250 | 500